激光熔覆层开裂是一个复杂的工艺问题,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,并进行深入分析:
1. 内应力过大(根本原因)
熔覆过程中的开裂本质上是内应力超过了材料自身的强度极限所致。这种内应力主要分为两种:
热应力: 激光熔覆是一个急速加热和冷却的过程。熔池和热影响区在加热时膨胀,冷却时收缩。但这种收缩受到周围冷基体的强烈约束,导致熔覆层内部产生巨大的拉应力。当拉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时,就会产生裂纹。
组织应力: 在快速冷却下,熔覆层和热影响区的金属组织可能发生相变(例如,生成硬脆的马氏体)。不同组织的比容不同,相变过程会伴随体积变化,从而产生额外的组织应力,与热应力叠加,加剧开裂倾向。
2. 工艺参数不当(直接诱因)
工艺参数直接决定了热输入和冷却速度,是控制裂纹的关键。
热量输入过高: 过高的激光功率或过慢的扫描速度会导致熔池温度过高、熔深过大,使更多的基体材料熔化进入熔覆层,改变了熔覆材料的成分,并增大了热影响区,从而显著增加热应力和变形。
冷却速度过快: 扫描速度过快或基体预热不足,会导致熔池急速冷却。这不仅会增大热应力,还更容易促使脆性相(如马氏体)的形成,特别是在熔覆碳当量较高的材料时。
送粉量与能量不匹配: 送粉量过大而激光能量不足,会导致粉末未完全熔化或熔合不良,形成未熔合缺陷,这些缺陷会成为裂纹源。反之,送粉量过小则相当于对基体进行了重熔,热输入影响增大。
3. 材料学因素(内在因素)
材料相容性差: 熔覆材料与基体材料的物理性能(如热膨胀系数、导热系数)不匹配是产生高应力的内在原因。如果两者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,在冷却过程中收缩量不同,就会在界面处产生巨大的剪切应力,导致开裂或剥离。
材料自身性能: 某些高硬度、高耐磨的合金材料(如某些钴基、镍基合金或高碳钢质粉末)本身延展性较差、脆性大,抗裂性能天生不足。
杂质与缺陷: 粉末中若含有氧、硫、磷等低熔点杂质,它们会在晶界处偏聚,削弱晶界强度,在应力作用下极易形成结晶裂纹。
4. 基体状态与工况条件
基体预处理不当: 基体表面存在油污、铁锈或涂层,会在熔覆过程中产生气孔和夹渣,成为裂纹起源点。
缺乏预热与缓冷: 对于硬质基材(如高碳钢、模具钢)或大厚度熔覆,不进行预热是导致开裂的常见原因。预热能显著降低冷却速度,减少热应力和组织应力。同样,熔覆后适当的保温缓冷也能有效防止裂纹产生。
复杂的几何结构: 在基体的边缘、凹角或薄壁部位进行熔覆时,这些地方热量积聚不均或刚性约束大,更容易产生应力集中,导致裂纹。
总结来说, 熔覆层开裂是材料、工艺、应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解决思路需系统性地从优化工艺参数(控制热输入)、合理选材(确保相容性与韧性)、以及实施必要的预热和后热工艺等方面入手。